妖怪的边缘与奇幻故事的情感根基策略宝
四大名著的改编中,《西游记》一直是最为热门的作品之一。2023年1月1日,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系列短片《中国奇谭》正式播出,其中第一集《小妖怪的夏天》凭借其独特的画风和新颖的视角,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。而在今年8月,改编自该系列的动画长片《浪浪山小妖怪》正式上映,继续延续其以往的风格,并讲述了小野猪、蛤蟆、黄鼠狼与大猩猩翻越浪浪山,寻求真经的冒险故事。近年来,中式奇幻动画逐渐崭露头角,除了《哪吒》与《悟空》外,同期的《罗小黑战记2》与《聊斋·兰若寺》等作品也展现了妖怪文化的独特魅力。为何我们如此迷恋这些光怪陆离的奇幻故事?它们在“怪力乱神”中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文化想象?
一、妖怪的身份:隐形的边缘人
妖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们对日常生活中“怪异”现象的想象。在每一种社会结构中策略宝,总会有一些生活在边缘的群体,例如流浪者、外来者、病患、罪犯等。这些人群模糊的社会身份和认知,使得他们既让人排斥又引起好奇,既令人畏惧又让人渴望接近。妖怪故事便常常反映出这种对“他者”的深刻想象与文化加工。以“狐狸精”为例,它起源于先民对动物的崇拜思想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在唐代与胡人复杂情绪的交织下,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。经过不断的演化,狐狸精最终与妓女形象相融合,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认知的“狐狸精”这一形象。
展开剩余73%进一步而言,妖怪文化的根基在于“常”与“非常”的二元对立。“常”指的是被理性解释、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,而妖怪则超越了这些日常的界限,成为一种无法归入常理的存在。它们的“异质性”让普通人既感到危险又充满吸引力。妖怪通常栖息在理性与常规边界之外,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隐性空间,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情感,也象征着失序的潜力与变革的力量。在《中国奇谭》系列中,另一部广受喜爱的短片《鹅鹅鹅》便通过独特的灰调和默片形式,创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,展现了妖怪的多重幻象,映射出人心的复杂与无常。
与此不同的是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并不注重妖怪神秘魅惑的一面,而是聚焦于妖怪生活的平凡面。影片通过清新的画风,讲述了一个与现实贴近的“职场喜剧”,并利用《西游记》的经典元素,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看似荒诞却反映现实的故事。妖怪世界不再是混乱和失序的象征,而是成为人类社会的镜像,映照出每个“社畜”的生活感悟与职场困境。影片中的妖怪不再是充满怪异与神秘的存在,而是代表了那些被边缘化的普通人。导演巧妙地选择了野猪、蛤蟆、黄鼠狼和猩猩这些往往被忽视的妖怪作为主角,赋予它们更高的代入感和亲切感。这种处理不仅展现了导演的创意,还为观众带来了既新颖又具亲和力的观影体验。
二、大王洞也讲KPI策略宝,假取经却是真修行
除了独具匠心的主角设计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在时空背景的构建上也做出了大胆创新。影片的开篇设定了浪浪山这一重要场景,并巧妙地将时间线置于唐僧一行人到达之前。在这个设定下,我们看到,由于孙悟空的存在,取经之路的妖魔秩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——人类不再惧怕妖怪,反而能威胁甚至驱使它们。离开大王洞的蛤蟆和野猪饥肠辘辘,连偷鸡摸狗都可能被打;黄鼠狼伪装成仙人,骗吃骗喝的同时也时刻面临被揭穿后的暴打;大猩猩则是一个典型的“自闭症患者”,一颗桃子就能让他口水直流。对于这些小妖来说,生存已经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,这也让大王洞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争夺的“体制内”资源。
然而,这四只小妖怪的理想并不止于糊口生计。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?答案是“得道长生”。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,妖怪通过修炼、服食灵药、行善积德等手段,最终可以超越妖与人之间的界限,跨越三界的束缚,获得极乐与长生。虽然这些小妖并未完全明白这一点,但它们仍然踏上了“取经”的旅途。尽管它们有各自的动机——野猪是为了冲动的冒险,蛤蟆还怀念唐僧的肉和铁饭碗,大猩猩和黄鼠狼则半推半就,但在最终的关键时刻,四只妖怪都必须履行取经人的道德义务,斩妖除魔、扶危济困。它们虽然对善的理解并不深刻,却已经在无形中践行了这一理念,完成了自己的“修行”。
影片的收束并不十分清晰,仅以一句“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”作为总结。这样的结尾或许略显草率,因为若只是为了个人喜好,为什么妖怪们不能继续吃人、作恶呢?影片中的转变,背后应有更清晰的思想和人物成长弧线。特别是在“双狗洞”的支线中,导演似乎在为续集埋下伏笔,期望在后续作品中能有更深刻的表达与探讨。
三、在理性化的现代社会,为什么我们仍然沉迷于妖怪故事?
随着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,妖怪文化的土壤逐渐被剥离,但我们依然一再走进这些奇幻的世界。导演于水在谈到创作时提到,他的创作理念是通过传统符号、中式审美与情感认同激发观众的共鸣。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是作品的外在形式,而情感认同则是故事的灵魂。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英文名“Nobody”恰恰揭示了其核心:它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,揭示了大众的内心需求,使虚构的故事具有了真实的情感分量。
浪浪山,作为这些小妖怪努力攀登的目标,不仅象征了外界的偏见与阻碍,更代表了它们内心的自我怀疑。与《哪吒》中的天不怕地不怕不同,四只小妖怪面临的更多是自我斗争与内心的挣扎。蛤蟆不断质疑自己是否配得上取经,猩猩则隐藏着自己是齐天大圣的真实身份,而黄鼠狼则通过话多掩饰内心的恐惧。相比之下,野猪的过度自信让他显得略微“失落”,缺乏成长性与代入感。这种人物设计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情感认同是重要的,动画、奇幻故事、以及大银幕相较于现实题材和手机竖屏的优势,不仅在于它们提供的情感体验策略宝,更在于它们通过“非人”视角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。在这些“非常”世界中,我们能够触碰到日常生活中难以遇到的问题,挑战社会的固有认知,反思日常的逻辑,从而拓展我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想象。正是这种陌生感,使得优秀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,反复
发布于:山东省股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